島上行醫二十載
——記金寨縣麻埠鎮齊山村海島衛生站醫生余家軍
巍巍大別山,碧濤響洪甸。在金寨縣響洪甸水庫中心,有一個小島,島上唯一的醫生因為對先輩、對自己、對職業的承諾,20余年堅守在島上,守護著故鄉人,他就是余家軍。
近日,中央宣傳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發布2021年“誠信之星”,包括2個集體和8名個人,余家軍光榮入選。
一句承諾,“大山的兒子”不忘本
1月15日,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,記者來到了位于大別山深處、響洪甸水庫邊的金寨縣麻埠鎮。下車乘船,在碧波萬頃的響洪甸水庫上行船近50分鐘后,記者踏上了齊山村海島村民組,余家軍就在此行醫。曾作為衛生站使用的船屋依然系在岸邊,新建成3年的麻埠鎮海島衛生站就在岸上。此時,余家軍卻不在衛生站中?!坝噌t生帶著幾個病人去縣醫院瞧病了,還沒回呢?!睄u上的村民說起余家軍,語氣中帶著一絲絲的溫暖,仿佛說到了親人。
“海島”本不是島,而是大別山深處一個秀美的山村,上世紀50年代因為修建響洪甸水庫,麻埠鎮沉入湖底,山村也變成了東西相隔的兩座小島,取名“海島村民組”。從此,幾百名村民出行全靠行船。
凜冬已至,水庫里寒風瑟瑟,下午4點半天色已暗,遠處水面上才傳來小船發動機聲,村民都知道,這是余醫生回來了。當天早上6點多,余家軍開著這艘小船,接島上3名病人到鎮上,再駕駛小車前往縣醫院。一天時間里,余家軍自掏油錢,還請幾名病人吃了一頓午飯,直到把3人送回家中,他才遲遲趕回衛生站。這樣的忙碌生活,對于余家軍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。
“我1999年回到家鄉海島組,之前在外學醫,本希望能學得一身本領走出大山?!庇嗉臆姼嬖V記者,在大山之中、孤島之上,因為交通不便,很多老人因為就醫困難得不到照顧,他的父親也因此耽誤了病情去世。
“軍子,回來吧,咱們這里需要一個醫生?!备赣H臨終前的囑托,沉沉地壓在余家軍的心頭。
“在我最糾結的時候,我的爺爺指著島旁的湖面告訴我,‘革命戰爭年代,紅軍的醫院就設在這里,就在這湖面之下。那時候那么多先烈舍生忘死,你是大山的兒子,是紅土地養育的人,不能忘本!’”
原來,上世紀30年代,鄂豫皖紅軍第三后方總醫院設在麻埠,其中一個分院就設在如今的海島村民組。
紅色土地的光榮歷史和爺爺的及時鼓勵,激勵著余家軍下定決心,扎根海島組,為村民解除病痛。1999年,他和妻子返回家鄉,把一艘船屋停泊在東西兩島之間,開始行醫生涯,至今已是22年。
責任在心,他成了“海島人”的親人
齊山村海島村民組有200余名村民,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,只剩80余名60歲以上的老人留在故鄉。這些老人不少都患有慢性疾病,家人之所以能放心老人在家,便是因為余家軍是他們所有人的“親人”。除此之外,水庫對岸金莊村還有300多人也是余家軍的服務對象。
1月10日夜里12點多,海島組村民祝鴻霞的兒媳婦打來電話,86歲的祝鴻霞突發心臟病,身體十分不舒服。接到電話后,住在衛生站、剛剛把被窩焐暖和的余家軍立刻穿上衣服,開動小船出診。
島上行醫20余年,余家軍積累了豐富的夜間行船經驗。他從來不在船頭掛燈,因為夜里小燈照不到遠處,反而會使水面反光晃花眼睛,簡陋的小船上沒有衛星定位系統,余家軍全靠觀察黑暗中山脈的形狀尋路。等到為祝鴻霞開好藥、讓她病情穩定下來,余家軍回到衛生站已是半夜2點多,數九寒冬,水庫上寒風凜冽,下船時余家軍已凍得手腳發麻。
“軍子人沒的說,咱們住在島上的人,誰沒有被他瞧過病啊,他對待我們是掏心窩子的好!”村民張楚東說起余家軍,滿口夸贊。
余家軍剛上島行醫時,張楚東有過疑慮:這個在外學醫的年輕人能否挨過島上的寂寞偏僻,會不會干幾年就走人?
2018年,張楚東的妻子在家里突然昏厥,余家軍趕到之后,決定把病人送到六安市治療?!澳翘煺么箪F,湖面上稍遠點啥都看不見,軍子也不怕危險,帶著我們就走,在湖上迷路,繞了七八個圈子。我看到他頭上都是汗,和我一樣著急。他是真把我們當親人??!”張楚東告訴記者,一行人趕到六安之后,因為病情嚴重需要轉診,余家軍一路相隨,陪著夫妻倆前往合肥醫治,最后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?!岸嗵澚塑娮?,我老婆命是保下來了,現在他每個禮拜都到我家給我老婆檢查,是咱們家的救命恩人啊?!睆埑|說。
行醫多年,余家軍不是沒遇到過危險,大霧天在水庫里兜兜轉轉找不到家、大風天小船晃蕩幾乎傾覆、黑夜里伸手不見五指船撞島差點落水……余家軍都經歷過?!八畮熳钌畹牡胤?0多米,完全不怕那是不可能的。大風、大雨、大霧,我在這船上心里也發怵。但我是一名醫生,為病人看病是我的責任,如果因為我的猶豫而耽誤了病人,那是我一生的遺憾!”余家軍堅定地說。
如今金寨縣基層醫療條件大幅改善,轉診手續也逐漸規范,余家軍不再像過去需要那么頻繁地轉送病人出島,但只要村民有需求,他總是二話不說,風雨無阻。多年來,不論是行船還是開車送病人轉診,余家軍沒有找病人要過一分錢,一年光油錢就要多花上萬元,卻從不抱怨。在海島組采訪,“親人”“恩人”是村民對余家軍使用得最多的稱呼。
“這么多年來,余家軍守在島上,為群眾送醫、送藥、送服務,不僅是村民們的醫生,更是他們的親人。通過他的艱辛付出,庫區群眾的大病發生率顯著降低,群眾的幸福感大幅提升?!甭椴烘傛傞L陳德品說。
面對榮譽,他不改醫者仁心
2019年,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,余家軍和他的衛生站告別小船,在海島上安家。全新的衛生站擁有寬敞的露臺,開闊明亮、分類明確的診療區、觀察室、檔案室、藥房,甚至在二樓還為來看病的孩子設立了活動游戲空間?!八吹叫滦l生所的那一天,是我這20年里見到他最快樂的一天,能讓病人有一個安全、舒適的就診環境,一直以來都是余家軍的一個夢想?,F在靠著社會、政府的力量,終于讓他達成了夢想?!庇嗉臆姷钠拮訁瞧饗烧f。
不讓好人只有付出沒有回報。近年來,金寨縣各級黨委、政府為余家軍解決了種種困難,解除他行醫的后顧之憂?!按遽t的收入和服務對象的多寡直接掛鉤,余家軍服務對象只有五六百人,單靠村醫報酬,他一年只有1萬多元的收入,還不夠每年接送病人所花的油錢?!苯鹫h衛健委副主任汪承聰告訴記者,金寨縣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,每個月給余家軍發放3200元的工資,并為他購買了五險一金,讓余家軍的生活有了保障。隨著我省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“百千萬”工程的推進,金寨縣也積極安排余家軍參與各種培訓,幫助他提升業務能力。
二十余載如一日,余家軍堅守小島守護鄉親們的健康。余家軍告訴記者,一直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兩個孩子。因為工作繁忙,兩個孩子從小就少有陪伴。女兒七八歲時掉到水庫里,自己在給病人看病都不知道,多虧了其他病人瞧見了把她撈上來。兒子在縣城上學,平時都是妻子在照顧他。有時,妻子回來幫忙,兒子就一個人住在縣城。
余家軍堅守對鄉親們健康的承諾,獲得各級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,先后獲得了“最美鄉村醫生”“中國好人”“誠信之星”等一系列榮譽。
再多的困難,都沒有動搖余家軍守護“海島”鄉親健康的決心?!拔沂且幻t生,也是一名共產黨員,不論哪一個身份,都要求我為人民服務。只要他們有一天還需要我,我就堅持在這里!”余家軍說。(轉自《安徽日報》1月17日)(安徽日報記者 袁野 安徽日報通訊員 施家海)
刷新